作者|包校千
编辑|陈伊凡
(资料图片)
题图|视觉中国
登上世界之巅 10 年之久的中国光伏,本已难逢敌手,殊不知,一场酝酿多时的危机正在降临。
如果给眼下的光伏市场定调,那就是扩产和过剩、火热与内卷并存。6 月初,包括晶澳、隆基、通威等头部光伏企业,都非常 " 默契 " 地宣布扩产计划。其中,晶澳拟建的一体化项目,扩产规模高达 50GW;通威则最下血本,25GW 电池 +20GW 组件的扩产项目共斥资 105 亿元。
半个月前的 SNEC 光伏大会," 产能过剩 " 的论调甚嚣尘上。据不完全统计,从去年初到今年 4 月底,产业链规划扩产的项目超过 460 个。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看来,扩产规划基数如此庞大,预示着接下来更残酷的竞争将不可避免。
2022 年,过剩的供给从上游硅料一路向下,传导至硅片和组件。在光伏兵家必争的海外市场,占据着三分之二的出货量。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,今年 1-4 月份,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了 71.23%,出口额却同比只增长了不到 20%。产能远高于实际装机量已再明显不过。
全产业链扩产造成的最大弊端便是量升价跌,钱不那么好赚了。" 就像 2012-2014 年的光伏行业洗牌一样,今后两三年,会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被淘汰出局。" 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在 SNEC 展会期间对外表示。
一边是高呼产能过剩,另一边却是企业照旧不误的扩产计划。这不禁让人发问,既然产能严重外溢,为何企业仍执意大肆扩产。如此心口不一,莫非光伏产业已经 " 卷 " 到停不下来了?
从 " 过盛 " 到 " 过剩 "
很多人都很好奇,光伏领域目前的产能,究竟过剩到了怎样的程度?
在 2023 SNEC 领袖对话环节,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给出了一个数字:380GW。这是中国光伏产业在 2021 年之前,倾尽十几年建设而成的全产业链规模,也是 SNEC 举办的前 18 个月时间里中国光伏产业创造的惊人奇迹。
2021 年,中国光伏产业以 54.88GW 的新增装机量,创下历年投产之最。大干快上的情绪一直蔓延到 2022 年,多晶硅、硅片、电池片、组件的产量分别达到 82.7 万吨、357GW、318GW、288.7GW,同比增长都在 55% 以上。
今年 1-4 月份,我国累计实现太阳能电池产量 144.35GW,较去年同期的 84.30GW 大增 71.23%。其中,仅在 4 月份实现光伏电池产量就达 39.92GW,较去年 4 月的 21.44GW,增长了 86.19%。
这仅仅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产量数据,实际产能则要多得多。
以隆基为例,单晶硅片、电池和组件的产能为 133GW、50GW 和 85GW,预计 2023 年年底,对应的产能将提高到 190GW、110GW 和 130GW。
毫不夸张地说,过去 2 年几乎所有光伏企业都在忙着扩产。" 号称上千 GW 的产能规模,实际需求最多不超过 500GW。"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对虎嗅表示。
2022 年,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 87.41GW,同比增长 59.3%。在今年 2 月的一场行业研讨会上,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表示,2023 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保守预测为 95GW,乐观预测为 120GW。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保守预测为 280GW,乐观预测为 330GW。
能源研究公司伍德麦肯兹 ( Wood Mackenzie ) 的预测更为保守。该机构认为 2023 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只有 110GW,全球新增装机 250GW。与头部光伏企业在过去一年多以来,计划扩产的近 500GW 电池片产能相比,无论按照哪方数据计算,巨大的产能过剩都已成定局。
这当中,无论是供应紧缺还是供过于求,硅料都是决定供需关系的关键角色。
光伏产业权威分析机构 PV InfoLink 预计,中国硅料产能在 2023 年底将达到 177.1 万吨,同比提升 50%。若换算成组件则超过了 600GW,远高于 330-350GW 的装机预测。
和动力电池产业链类似,硅料也经历了从拥硅为王、价格飙涨,再到产能过剩、价格暴跌的窘境。单价从 2021 年初的 8 万元 / 吨,涨到 2022 年 7 月的 30 万元 / 吨,又在今年 3 月起步入下行通道。截至目前,硅料每吨价格已跌破 10 万元大关。
某行业分析师告诉虎嗅,由于光伏产业涉及的环节太多、链条过长,加之上游硅料的扩产周期一般长达 2-3 年,因此很容易出现供需错配,并呈现周期性的特征," 需求好的时候,供应商无法迅速释放产能,等到产能补上来的时候,如果需求增速放缓,或者产能扩张太猛,就有可能出现供给过剩的情况。"
在彭澎看来,造成供需失衡的局面,很大程度上还与光伏产业链长期以来保持的高景气度,吸引不少新晋玩家向赛道涌入有关:一方面光伏组件的成本从 2018-2022 年累计下降了五毛钱 / 瓦,另一方面 " 双碳 " 战略释放了政策红利,二者叠加带动了终端需求实现翻倍增长。
正是对于光伏市场的乐观预期,2022 年老玩家大手笔扩产、60 多家跨界者鱼贯而入,以及垂直一体化布局靡然成风,诸如硅料巨头通威进军组件市场,光伏产业从一个 " 过盛时代 ",迅速进入到另一个 " 过剩时代 "。
卷,才是活下去的希望
当下,很难找到比光伏更火热、更内卷的赛道了。而硅片和组件厂商首当其冲,接替硅料成为产能过剩的重灾区。
自 5 月以来,TCL 中环已两次下调硅片报价,目前其 150 微米厚度的 P 型 182 尺寸的硅片价格已下调至 5 元 / 片。隆基的两款硅片价格也开始下调,降幅比例高达 30%。
而在光伏组件方面,虎嗅从某行业人士了解到,行业发展比较好的时候,组件价格均价达到单玻每瓦 1.85 元 -1.90 元。但今年 5 月下旬,一线厂家光伏组件价格均价下滑至单玻每瓦 1.6 元 -1.63 元、双玻主流价格 1.62 元 -1.65 元。中后段厂家价格更是出现每瓦 1.5 元人民币的低价。
显然,组件厂商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,为了先于对手拿到订单,开启了价格战。这意味着,新一轮的洗牌淘汰也为时不远。
彭澎告诉虎嗅,以前光伏组件供不应求时,不管多大尺寸,新款还是旧款,客户捡到篮子都是菜。但现在组件价格的下降导致光伏组件厂商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,不少企业在发展困局中愈发迷茫。
经历行业多轮周期洗礼的光伏巨头深知,越是紧要关头,越要争当做 " 卷王 "。
光伏产业的技术更迭历来非常快速,企业最担心的就是基于某一技术的项目大规模投产后,在技术先进性方面不及后投产的企业。因此才有落后产能与优质产能之分。
比如当前主流的光伏电池片的三大技术:N 型 TOPCon、HJT(异质结)和 PERC。三者对应的电池转化效率理论极限分别为 28.7%、30.09%和 24.5%。而 PERC 虽为产能主力,但效率已达到极限,行业普遍认为市场未来将由 TOPCon 和 HJT 主宰。
也是在 2022 年,隆基、天合、晶科、一道等组件企业,在 N 型技术的量产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。业内预计,N 型 TOPCon 预计在今年底全面占领市场,届时产能将达到 270GW,Perc 产能则会被逐步替代,直至全面退出历史舞台。
所以,一旦 TOPCon 大规模量产,Perc 就是落后产能。组件厂商为了保持市场份额的领先型,必然要提前锁定先进产能,也就是针对 TOPCon 进行扩产。事实上,头部厂商也确实是这么做的。
表面上,组件厂商在产能过剩阶段,仍然在盲目地计划扩产。实际上,他们是为了以新汰旧。
上述行业分析师表示,光伏主产环节成本曲线不明显," 新玩家用新设备、新厂房,或者应用新技术,可能具备销售或者成本上的优势。老玩家如果他们不扩产、不更新,不仅影响市场份额和话语权,同时竞争优势也会被削弱掉。" 因此,头部企业也需要持续扩产。
不只是产业链上,政策端也为扩产提供助推力。最典型的就是,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,在信贷和土地等方面给予企业诸多优惠条件。" 其实他们扩产都不需要付出太大成本,顶多花钱买个设备就够了。" 某光伏产业人士透露。
眼下的光伏产业千军万马齐登场,像极了当年互联网领域的 " 百团大战 "。彭澎认为," 活到最后的,要么是足够狠的,要么是资金实力雄厚耗得起的。"
可绝大多数玩家都有幸存者偏差,总觉得自己能找到机会,分到属于自己的那杯羹。
尽管光伏主产业链的竞争格局相对稳定,不过一旦行业到了产能出清的阶段,例如晶澳、天合等老牌光伏巨头,海外渠道比较强,海外和国内两条腿走路,不会遭受太多煎熬。而像通威、驿道、高景、爱旭等布局海外市场稍晚的企业,由于缺乏一定的品牌知名度,就会比较吃力。而对于即将到来的大浪淘沙,受影响最深的还是二三梯队和中小型玩家。
经过一轮洗牌之后,光伏的内卷还会有,价格战也仍会持续,生存下来的企业还要为下一场价格战做准备。毕竟,周期性是这个行业的先天特性。那些艺高人胆大的,或许才能笑到最后。
# 我是虎嗅科技编辑包校千,关注新能源和新材料,行业人士交流请加微信:Gryffindor-bxq,备注公司、职务和姓名,行业线索和爆料可发送邮件至:baoxiaoqian@huxiu.com
标签:
相关新闻
保险时讯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
10-21